樂觀派人士認為,GDP增速超預期,出口和消費貢獻上升;內外需回升帶動工業(yè)生產回暖,中游和 高端制造 業(yè)全面復蘇。3月和一季度數據預示,出口、制造業(yè)投資等帶動基建、 房地產 投資、民間投資等回升在需求側支撐經濟新周期,但未來庫存回補接近尾聲和金融去杠桿是拖累因素。樂觀派認為,雖然近期金融去杠桿、 房地產 調控等對股市有一定影響,但股市將在新周期中,由低估值技術創(chuàng)新帶領真成長并具有改革紅利的行業(yè)引領,未來樂觀看好。
悲觀派人士認為,由于經濟活動存在上下游之間、內外部之間的傳導過程,故去庫存去產能會出現“時滯”現象;由于經濟活動的這種“時滯”,樂觀派認為的周期性行業(yè)回暖或新一輪經濟周期的崛起,不過是經濟下行中長周期中的短暫反彈。自2016年下半年開始,國家對樓市的調控力度不斷加大,限購、限貸、限價等措施在越來越多的城市推出。
筆者認為,雖然樂觀派與悲觀派都有其理論和事實依據,但僅僅就數據作出判斷,并不是很全面。要準確判斷當前經濟運行的“實況”,需要作全面分析,而不能僅僅盯住具體事項用放大鏡或顯微鏡去觀察。
根據 宏觀經濟數據研判,中國經濟存在10年、12年和30年不同的周期情況。首先,中國經濟存在明顯的30年周期律。第一個五年計劃(1953年至1957年)實施后,中國進入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時期;1953年至1983年計劃經濟占主導時期;1984年之后,經濟周期市場因素開始發(fā)揮作用;2014年以來為中國經濟新常態(tài)期。這是分析2017年經濟周期位置的前提。
其次,2017年中國經濟正處于周期交集期,因此,不同的經濟學家就會根據不同的周期尺子,作出不同甚至相反的結論。如何正確判斷2017年周期位置,用樂觀派的10年周期尺子衡量,宏觀數據明顯指示經濟復蘇啟動;悲觀派用12年周期尺子衡量,認為漂亮的宏觀指標是“幻覺”,經濟仍會下行,只是時滯的表現。筆者認為,2017年是經濟上升與下行兩種力量交織期,需要政策創(chuàng)新與調控適度平衡,以對沖群體在地產投資上的非理性行為造成的風險。
第三,2017年一季度出現超預期的經濟企穩(wěn)景象,當前的宏觀數據已經充分反映了供給側改革的成果。
第四,隨著“ 一帶一路 ”倡議紅利期的到來,出口將對 宏觀經濟增長起正效應。傳統(tǒng)產業(yè)現代化、信息化將通過國企混改激發(fā)活力的概率大增。
最后,2013年后,我國GDP增長波幅已經處于新常態(tài)。 宏觀經濟周期不會消失,只是波幅已然不同。2017年經濟短期指標如GDP、 PPI、 PMI開始向好,產業(yè)資本去庫存、去產能似乎正在結束,經濟研究機構和人士中的樂觀派因此出現;金融資本正處于去產能去杠桿的過程中,由于金融資本特別是 銀行 保險 和類金融之地產業(yè)市值占比大,傳導行業(yè)廣,相關經濟研究機構和人士中的悲觀派因此出現。
筆者認為,2017年宏觀調控的重點應放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上, 新興產業(yè) 通過杠桿、股權融資等促進發(fā)展,傳統(tǒng)產業(yè)在消化過剩產能后將迎來供給側改革與科技創(chuàng)新的機會,從而獲得 新生 。供給側改革引導的積極財政利好效應如果蔓延,將繼續(xù)推動產業(yè)經濟復蘇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