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印發(fā)的《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開展質量提升行動的指導意見》首次提出將質量強國戰(zhàn)略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,強調以質量第一為價值導向、以滿足人民群眾需求和增強國家綜合實力為根本目的、以企業(yè)為質量提升主體、以改革創(chuàng)新為根本途徑。
支樹平表示,經過幾代人幾十年奮斗,我國已形成門類齊全的產業(yè)產品體系,其中220多種工業(yè)品產量居世界第一,中國制造行銷全球。但也要看到,我國許多產業(yè)產品是拼規(guī)模、拼速度拼出來的,處于價值鏈中低端。同時,在解決溫飽問題、告別短缺經濟之后,老百姓對衣食住行的追求明顯提高,質量需求也明顯提高。相比之下,質量供給的短板就日益凸顯。
“《指導意見》指出,提高供給質量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攻方向,全面提高產品和服務質量是提升供給體系的中心任務。”支樹平說,要通過提升質量來改善供給,著力打造“中國制造”物美價廉的金字招牌,不僅滿足國內消費需求,也能得到更多國外消費者的青睞,推動中國產品和服務更深更廣地納入全球供給體系,實現更高質量的供需平衡。
《指導意見》圍繞老百姓關注的熱點和經濟社會發(fā)展的重點,瞄準產品、工程、服務三大質量,細化成8個重點領域,包括農產品食品藥品、消費品、裝備制造、原材料、建設工程、服務業(yè)、社會治理和公共服務、對外貿易。
“針對這些領域的熱點問題,質檢部門提出了提升質量的七大主要舉措,包括質量攻關、質量標準、質量創(chuàng)新、質量管理、質量監(jiān)管、質量品牌、質量共治7個方面,推出很多實招硬招新招。”支樹平舉例說,這些舉措主要有建立質量分級制度、推動質量評價由追求“合格率”向“滿意度”躍升,實施服務質量監(jiān)測基礎建設工程,實施中國精品培育工程等。《指導意見》還單列一部分強調“夯實國家質量基礎設施”,加快構建高水平的計量、標準、認證認可、檢驗檢測及技術性貿易措施體系,為質量提升奠定堅實基礎。
支樹平說,在保障措施方面,《指導意見》還提出了制度法規(guī)、財稅金融、人才教育、質量激勵、組織領導五大保障,特別是強調建立“黨委領導、政府主導、部門聯合、企業(yè)主責、社會參與”的質量工作格局,強化市、縣政府質量監(jiān)管職責,構建統(tǒng)一權威的質量工作體制機制,充分體現了我國的政治優(yōu)勢和制度優(yōu)勢。
“《指導意見》充分體現了中央下最大力氣抓全面提高質量的堅定決心。”支樹平表示,《指導意見》進一步提出將質量強國戰(zhàn)略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,質量強則國家強,質量興則民族興。質檢部門將大力開展質量提升行動,加強全面質量管理;一個一個行業(yè)抓質量,直到抓出成效。